云雨出巫山

出自唐代李端的《杂曲歌辞·春游乐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ún yǔ chū wū shā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
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
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
相见,褰裳,花面,薄暮,不同,留情,芳甸

诗词的中文译文:
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
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
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春天游览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春光和深情的相思之情的描绘。

首两句描述了游童和倡女手持苏合和蒲葵扇,象征着春天的欢乐和繁荣。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初日映照城市的景象,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和相思之人在初见时的心情激动和思念之意。

接着的两句描述了褰裳踏露草和理鬓回花面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享受和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爱人美貌的赞美。

下面的两句述说了薄暮时分,作者与相思之人分别,但留下心情和感情在这美丽的地方。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柘弹连钱马和银钩妥堕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爱人离去的留恋之情。

最后的两句表达了在采桑的春天路上、踏草的夕阳中,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展现了作者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的态度,希望明天若能再次相见,情感可以像云雨一样永恒。

整首诗以春日游玩为情景,以写景抒怀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春光和思念之情的描绘,同时通过描写各种细节,表达了对爱人美好的回忆和希望的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李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