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堂白日违

出自唐代袁瓘的《惠文太子挽歌(睿宗之子岐王范也开元十四年卒赠太子)》,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n táng bái rì wéi,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寒仗丹旄引,阴堂白日违
暗灯明象物,画水湿灵衣。
羽化淮王去,仙迎太子归。
空馀燕衔士,朝夕向陵飞。
()
阴堂,白日,灵衣,羽化,太子,朝夕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寒仗丹旄引,阴堂白日违。
冷灯明象物,画水湿灵衣。
羽化淮王去,仙迎太子归。
空余燕衔士,朝夕向陵飞。

诗意:
这首诗是唐代袁瓘为岐王范也挽歌所作。诗歌以哀悼岐王的死去为主题,表达了对岐王夭折的痛惜和祭奠之情。诗中通过描绘祭祀和仪式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悲痛之情,以及岐王死后灵魂的升华和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唐代皇帝李治的长子岐王范也的早逝为题材,以悲悼之情抒发哀思。诗的开头两句"寒仗丹旄引,阴堂白日违"描绘了葬礼上导引灵柩进殿的情景,以及太阳被云遮住的景象,整个阴森冷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接下来的两句"冷灯明象物,画水湿灵衣"暗示了灵柩前摆放着明亮的冷灯和象征物品,以及祭坛上用来供奉的画水和湿润的衣袍,这些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场景的忧伤气氛。

在最后两句"羽化淮王去,仙迎太子归。"中,诗人以凤凰羽化和仙人迎接的形象,表达了岐王的灵魂凋零脱胎的信念,并表达了他的希望岐王能成仙归天,回到天上去。最后一句"空余燕衔士,朝夕向陵飞"则表达了对岐王遗体的葬送之情,燕子代表士人,用朝夕之间燕子飞舞的景象,抒发了对岐王遗体的无尽思念和缅怀之情。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岐王的深深哀思和追念,以及对岐王灵魂超脱的祝福。通过对葬礼场景的描绘,以及凤凰、仙人和燕子等形象的运用,诗人给予了诗词深沉的离别与哀思情感,表现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岐王丧礼、悼念的情绪。这首诗篇极富感情,意境深远,展示了袁瓘优美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袁瓘

袁瓘,襄阳人,后移居宋州。喜爱剑术,与孟浩然,储日羲友善,玄宗时,任左拾遗,孟浩然到洛阳曾寻访袁瓘,而袁瓘已贬官岭南,孟写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后来孟浩然又到岭南寻访,而袁瓘又遇赦而归授太祝之职,孟浩然写诗《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开元十一年,孟浩然在长安与袁瓘重逢,不久,袁瓘调任赣县尉,孟浩然写诗《送袁太祝尉豫章》。《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袁瓘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