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句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词典

抱琵琶的意思

bào

抱琵琶


拼音bào pí pá
注音ㄅㄠˋ ㄆ一ˊ ㄆㄚˊ

词语解释

琵琶[ bào pí pá ]

⒈  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因以比喻女子改嫁或移情他人。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比喻女子改嫁或移情他人。

语出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若不是逼抱琵琶,怎显他节操冰霜。”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诗曰:‘含顰忆昔侍尊前,丽服明妆水仙。今日相逢卿老矣,不堪回首问当年。不抱琵琶过别船,芳心与石一般坚。’”

词语分解

抱的解释

(1)(动)用手臂围住(2)(动)初次得到(儿子孙子)。(3)(动)领养(孩子)。(4)(动)〈方〉结合在一起:~成团。(5)(动)〈方〉(衣、鞋)大小合适:这双鞋~脚儿。(6)(动)心里存着(想法、意见):青年人都~着远大的革命理想。(7)(量)表示两臂合围的量:一~草。

琵琶的解释

词语解释琵琶[ pí pa ]⒈  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弹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诗琴,颈部有琴柱12个以上,伸入主体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汉“裁筝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从西汉试制,历东汉、魏晋、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汉末魏初始获“枇杷”名。魏晋时,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英pi-pa,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引证解释⒈  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民族独奏乐器。⒉  指弹奏琵琶的指法。引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⒊  鱼名。引《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国语辞典琵琶[ pí pa ]⒈  乐器名。秦代人民根据鼗的形式创出直柄、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至秦汉不断改进,定型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弹拨的乐器。西元四世纪,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传入内地。唐、宋以来在这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琴杆与琴面上设四相九至十三品、四弦的琵琶。除用于歌唱、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于乐器的合奏、伴奏和独奏。英语pipa, Chinese lute, with 4 strings, a large pear-shaped body and a fretted fingerboard德语Pipa (Mus)​, Laute (S, Mus)​法语pipa (instrument de mus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