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句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词典

文明小史的意思

wénmíngxiǎoshǐ

文明小史


拼音wén míng xiǎo shǐ
注音

词语解释

长篇小说。清代李伯元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背景广泛深入地描写了西方文明引进中国后被接纳、抵制、扭曲的过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旧、昏庸,以及假借维新之名图谋升官发财的社会风气。

词语分解

文明的解释

词语解释文明[ wén míng ]⒈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英civilization; culture;⒉  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状态。英civilized;⒊  旧指具有当时西方色彩的。例文明戏。英modern;⒋  光明,有文采。例天下文明。英bright;引证解释⒈  文采光明。引《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南朝 宋 鲍照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⒉  指文采。与“质朴相对。引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繒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⒊  谓文德辉耀。引《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 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⒋  谓文治教化。引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臺阁尤蝉联。”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⒌  文教昌明。引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鏑。”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明 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中国 究竟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⒍  犹明察。引《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 以之。”《后汉书·邓禹传》:“禹 内文明,篤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⒎  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状态。引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老舍 《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⒏  新的,现代的。引《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⒐  合于人道。引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国语辞典文明[ wén míng ]⒈  人类社会进步开化的状态相对野蛮而言。反野蛮 原始 ⒉  文化。例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⒊  清末民初称新颖,具现代色彩的事物,常加上文明二字。如称手杖为「文明棍」、话剧为「文明戏」等。英语civilized, civilization, culture, CL:個|个[ge4]德语Zivilisation (S)​, kultiviert, höflich (Adj)​法语civilisation

小史的解释

词语解释小史[ xiǎo shǐ ]⒈  古小官名。《周礼》春官宗伯之属,掌邦国之志、贵族世系以及礼仪等事。汉以后为尚书令史或地方官一般属吏之称。⒉  侍从;书童。晋张翰有《周小史》诗。⒊  称官府中供奔走的小差役。⒋  某一方面简单的历史书或资料书。如宋陈思《书小史》,纂次伏羲至五代书家小传共四三〇人;元宋伯任《酒小史》,着录当时各地名酒名称。野史亦或称小史。明李栻《历代小史》丛书,辑收历代野史一〇六种。引证解释⒈  古小官名。 《周礼》春官宗伯之属,掌邦国之志、贵族世系以及礼仪等事。 汉 以后为尚书令史或地方官一般属吏之称。引《汉书·谷永传》:“永 少为 长安 小史,后博学经书。”《玉台新咏·古乐府陌上桑>》:“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史,一本作“吏”。 章炳麟 《序种姓上》:“婚姻则别以姓,宗法则别以氏。置司商以协名姓,而小史掌奠系世,辨昭穆。”⒉  侍从;书童。 晋 张翰 有《周小史》诗。引南朝 梁简文帝 《祭灰人文》:“当令金光小史,侍使玉童,奏云师执法,力水伯於天宫。”宋 洪迈 《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 韩世忠 ﹞命小史详问姓名阶位,仍询居止处。 李 巽谢感泣。”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赵广,合肥 人, 李伯时 家小史。 伯时 作画,每使侍左右。”⒊  称官府中供奔走的小差役。引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八:“政府小史,效奔走之役,呼之曰小幺。”⒋  某一方面简单的历史书或资料书。如 宋 陈思 《书小史》,纂次 伏羲 至 五代 书家小传共四三〇人; 元 宋伯任 《酒小史》,著录当时各地名酒名称。野史亦或称小史。 明 李栻 《历代小史》丛书,辑收历代野史一〇六种。国语辞典小史[ xiǎo shǐ ]⒈  职官名。周朝时小史专门掌理邦国志记谱系礼仪等事务。汉以后则为一般属吏的称呼。引《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⒉  记载琐事的野史、小说。如明朝李栻有《历代小史》,收录各朝代的野史一百余种。⒊  侍僮。引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